建筑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文化、習慣和傳統的彰顯和載體。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法則就是變化,而建筑業的發展,也將迎來一個新的改革??v觀整個施工過程,從“綠色建筑”的角度分析,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主要環節,即:施工規劃、材料采購、建筑施工、工程驗收。實施綠色施工,應進行總體方案優化,對以上所說四個環節各階段進行控制,加強對整個施工過程的管理和監督。
一、綠色施工要點
1、綠色施工管理
針對“綠色建筑”而開展的“綠色規劃”需要解決兩個問題:1)施工過程的綠色化;2)竣工建筑實體的綠色化。規劃工作應圍繞“綠色建筑”的目的,選擇“綠色建筑”所需要的材料,確定建造“綠色建筑”所需要的施工手段、方法,并嚴格執行。針對施工過程中的“綠色化”問題,認真選擇施工方法,認真分析所選擇各施工工藝的特點,明確檢查點、見證點、停止點等檢查驗收的關鍵部位,尤其是從“綠色”觀念出發所需要檢測的項目。針對施工期間現場環境的改善問題,合理確定“硬化”現場和“綠化”現場的比例,通過CI策劃,作好場地硬化、綠化等水平方向和圍墻、建筑物主體立面等豎直方向的綜合“綠化”、立體美化工作。最后,針對永久工程的“綠色化”問題,確定材料選擇的原則并選擇主要材料。
2、施工節地
根據施工規模及現場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臨時設施,如臨時加工廠、現場作業棚及材料堆場、辦公生活設施等的占地指標。其占地面積應按用地指標所需的最小面積設計。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緊湊,在滿足環境、職業健康與安全及文明施工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廢棄地和死角,臨時設施占地面積有效利用率大于90%。
3、施工節能
1)施工工藝及設備節能。施工過程中,應優先使用國家、行業推薦的節能、高效、環保的施工設備和機具。施工現場應分別設定生產、生活、辦公和施工設備的用電控制指標,定期進行計量、核算、對比分析,并有預防與糾正措施。通過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標,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選擇功率與負載相匹配的施工機械設備,避免設備額定功率遠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負荷使用設備的現象。安排施工工藝時,應優先考慮能耗較少的施工工藝。
2)臨時設施節能。臨時設施宜采用節能材料,墻體、屋面使用隔熱性能好的材料,減少夏天空調、冬天取暖設備的使用時間及耗能量。合理配置采暖、空調、風扇數量,規定使用時間,實行分段分時使用,節約用電。臨時用電應優先選用節能電線和節能燈具,采用聲控、光控等節能照明燈具。臨電線路合理設計、布置,臨電設備宜采用自動控制裝置。同樣,可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
4.施工節水
1)基坑降水。提倡基坑支護盡量采用地連墻或配合止水帷幕的方法,可采用動態降水的方法。特別是深基坑的降水,抽取的是承壓水,而承壓水的補給十分困難。對缺水地區或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的地區,當基坑開挖抽水大于50萬m3時,應采取地下水回灌,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又維護了地下水環境。同時,處于基坑降水階段的工地,可優先采用地下水作為混凝土攪拌用水、養護用水、沖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2)加強節水管理。同樣,加強節水管理,施工用水進行定額計量也很重要。比如施工現場辦公區、生活區的生活用水采用節水系統和節水器具,提高節水器具配置比率,分別對生活用水與工程用水確定用水定額指標,并分別計量管理。項目臨時用水使用節水型產品,安裝計量裝置,采取針對性的節水措施。對混凝土攪拌站點等用水集中的區域和工藝點進行專項計量考核。
3)非傳統水源的利用。施工現場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統,優先采用中水攪拌、中水養護,有條件的地區和工程應收集雨水養護。
5.施工節材
1)節材措施。根據施工進度、庫存情況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購、進場時間和批次,減少庫存?,F場材料堆放有序,儲存環境適宜,措施得當。保管制度健全,責任落實。材料運輸工具適宜,裝卸方法得當,防止損壞和遺撒。根據現場平面布置情況就近卸載,避免和減少二次搬運。
2)減少建筑材料浪費及建筑垃圾的產生。采用科學嚴謹的材料預算方案,盡量降低竣工后建筑材料剩余率。加強工程物資與倉庫管理。
3)周轉材料:應采取技術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腳手架等的周轉次數。應選用耐用、維護與拆卸方便的周轉材料和機具。優先選用制作、安裝、拆除一體化的專業隊伍進行模板工程施工。
6.綠色施工環境
1)揚塵控制。運輸容易散落、飛揚、流漏物料的車輛,須采取措施封閉嚴密,保證車輛清潔,施工現場出口應設置洗車槽。對現場易飛揚物質采取有效措施,如灑水、地面硬化、圍擋、密網覆蓋、封閉等,防止揚塵產生。
2)噪聲與振動控制。使用低噪聲、低振動的機具,采取隔音與隔振措施,避免或減少施工噪聲和振動。在施工場界對噪聲進行實時監測與控制。
3)光污染控制。盡量避免或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光污染。夜間室外照明燈加設燈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圍。電焊作業采取遮擋措施,避免電焊弧光外泄。
4)水污染控制。在施工現場應針對不同的污水,設置相應的處理設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等。采用隔水性能好的邊坡支護技術,保護地下水環境。
5)土壤保護。保護地表環境,防止土壤侵蝕、流失。
6)建筑垃圾控制。對施工現場產出的建筑垃圾情況進行調查,包括種類、數量、產生原因、可再利用程度等,為減量化和再利用提供基礎資料。建筑垃圾的調查僅僅是基礎,除了減量化外,關鍵是要研究建筑垃圾的下游出口問題。如果出口不暢,建筑垃圾面臨的只能是堆放或填埋。
二、綠色施工案例分析
某綠色建筑工程,在施工開始時,承包商及施工人員對綠色施工的概念不是很理解,現場存在揚塵、噪聲、光污染、材料亂堆、垃圾處理不及時等現象。在施工過程中,第三方對該工程綠色施工現場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場地降水與施工形成的積水進行沉淀處理后外排市政管網。
2)主出人口采用篷布鋪路,減少車輛攜帶塵土。
3)對現場積極管理,減少現場積水現象。出現積水及時收集、處理與外排。建議現階段場地積水仍然利用三級沉淀池并及時清洗。
4)搭建現場加工機械半封閉篷,減少對場地外側的聲環境干擾,并通過噪聲實測。
5)施工材料進場的記錄工程項目部必須全面跟進,所有材料的數量、價格與產地必須登記或保留證據。
6)在施工西側租用場地建立建筑垃圾分類回收區域,并明確標識垃圾類型。
該工程承包商根據第三方提出的建議及改進措施,對施工現場進行了整改,并對施工人員進行綠色施工與環境保護教育,員工們逐漸樹立了綠色施工的理念,提高了保護環境的意識。不再有揚塵現象,亂堆亂扔周轉材料、隨意傾倒建筑垃圾的現象也減少很多,噪聲污染、光污染現象仍比較嚴重。但是和傳統施工方式相比,綠色施工現場在揚塵、材料堆放、積水處理等方面有較大改善。